Obsidian-一些思考
INKA 笔记体系
- Inbox - 输入。
- 待办、杂项、以及各种琐碎记录;(Done 一个月左右清理归档一次daily文件)
- Note - 加工(原子化的信息)
- 经过初步的增删改md文件,简单的理解后放入Note中,是详细零碎的卡片,作为附录参考文件一般的存在
- 工作记录备份产生的一些凌乱文件
- Knowledge - 整理(白板,导图,大纲)(知识卡片笔记法)
- (可选)重写知识卡片(知识卡片笔记法)偷懒可以直接复用;
- (必选)经过思考总结,提炼核心大纲,输出导图,总览等文件将零散的知识点整个压缩(知识内化),方便二次快速学习
- Apply - 输出(费曼学习法)
- 将摄取的知识点完全打散重组,从实际出发,以解决实际问题驱动,按照主题进行输出,(应用费曼学习法)
- 自问自答:通过一个引子输出一整本书
- Repeat -重复(Anki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)
- 制卡,anki重复学习,防生疏遗忘
杂思
Ob中文件不止需要操作的地方是在是太多了,一定要生成一个SOP流程出来。
设计的原则一直在发生改变,导致学习的进展停滞,一直在琢磨无意义的方法,赶紧脱离出来
Obsidian
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以及体系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,最好两者SOP都是一样的流程
- yaml属性
- 文件内容
- 标签管理
- 文件夹管理
- 双联管理
- md与外部的交互管理
- 能不能减少维护的点
持久
记笔记是一长久的持久战过程,别想着一劳永逸时间不是无限的,应该将时间花在刀刃上
吾生有涯,知识无涯。
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,无上荣光
文件需管理修改的内容双链链接
文件路径,可以改动
文件元属性,也就yaml 属性,会修改
文件内容 符合EE规范(实体-影响规范)
拆开还是不拆呢?
拆开,文件内容与双链,元内容单独编辑管理
不拆开,分开进行会浪费额外的复习成本
复习策略,用哪种间隔重复软件?
笔记系统的实践心得与想法
以下只是部分实践与心得,体系系统仍然处在INK的时代;目前已经进入ACCESS阶段,需要重新实践攥写一下。
- INKA的思想没有问题,但是特么文件夹结构实在是太难维护
- 笔记应该有类型,譬如临时与永久,原子卡片与note
- 笔记上应该有状态,用来标记笔记的状态,而且不同笔记的状态应该是不一样的
- 例如,todo,doing,done,archive归档等
- 谨慎的添加笔记与外部资源等,区分信息与笔记,没有用处的信息是不是可以删除?
- 笔记应该遵循生命周期,从输入到输出,从陌生到熟练
- 笔记应该可达,这意味着入口允许多个但是很方便去触及查看,笔记之间的连接应该是很多的
- 综合使用多种工具来记录检索,使用,书签,标签,文件夹,dataview,以及excaldraw以及白板工具
- 非必要不引入外部应用与插件,没错;但是Anki与xmind在笔记系统中兼容太差,无论如何都要取缔删除掉删除
- 在必要的情况下,才引入插件
- ACCESS组织笔记法,我自己实践一下看看
- 笔记应该是可以维护的,即使难以掌握,但是资源本身仍在本地与云端,管理体系以及结构调整只是阵痛
- 间隔重复:Spaced Repetition插件
- 看板:项目管理以及多样化的统一入口
关于笔记记录的若干思考
笔记体系构建的几种解决策略:
原则就是 不让一个软件承担过多的职责,分开
浏览器PC/手机Alook/safi/公众号/视频信息/临时Temp/灵光一闪 印象笔记临时中转入口
chrome Alook 微信公众号 safi 理想情况下信息流动的过程:人为处理 数据(杂乱无章)—— 信息(初步整理) —— 知识(吸收消化)——智慧(看穿本质,用于实践)
如果数据本身不需要进行处理而只是资源的获取渠道,那就需要直接封存备份
需要解决的问题: 1.数据的收集应该简便高效易得,依托于PC或者手机,大部分存于浏览器标签——保存收藏的应该有分类,但是不能太细致,应该是粗进严出的笔记模式 2.信息的分类需要清除明了,包含必要的信息;文件夹的分类足够细致且不花时间 3.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需要多种工具协调,便于多端同步消化,可以自测 4.内化为智慧后应该产出相关的笔记,或者封存归档之前为知识的文件 5.学习某一个知识,应该是一鼓作气然后又频率减少的过程,所以应该还有类似于常用这样的标签可标可卸下 6.筛选整理的知识的时候必然有删除的糟粕,需要删除,类似于回收站这样的一个定位
获取——处理——吸收/回顾——应用/归档封存